close
本周是中原一年一度的「與文學相遇」周,每天邀請一位作家蒞校演講。今年的五位講者中,我最期待的是週一的易智言與週二的蔡詩萍的演講,而易智言導演因為出國而無法出席。

第一次聽到作家蔡詩萍,好像是在聯合報的活動裡得知他是聯合晚報的主筆,以及竹中竹女聯合文藝獎的散文評審,也因此知道他是竹中的學長。近幾年,在報紙娛樂版上偶見他的消息:原本不想結婚的熟男和中天知名主播林書煒結婚了!

今年,在電視上更常看見他的身影,因為他擔任馬蕭競選總部的發言人;他還有位很有名的舅舅許信良先生,那時就在媒體上一人挺馬蕭、一人挺謝蘇。

文學、媒體、政治、教育,集多種背景於一身的蔡詩萍,以「熟男」身分與「青春」學子聊文學,以文學角度來看青春的美麗與憂愁。

二十年後,你要做什麼?

記得以前讀過李恕權的一篇文章「五年後你要做什麼?」表達對自己有所期許,並規劃實踐。把時光軸拉長,那二十年後呢?熟男蔡詩萍說,要談青春,現在隨便一說就是二十、三十年前,等到現在到了這個年紀在想當年,很多事都難以料到。

青春面臨的課題,以吳靜吉《青年的四個大夢》所歸納出來的主要四項:自我認同(我是誰?我要成為sombody或nobody?)、愛情友情(愛情可能有些人沒有,但友情卻絕對少不了。不少創業案例都是大學時代的好麻吉。)、親密關係(與家人間的關係,背後支持你的力量。),與理想現實(理想與現實矛盾?!你想做得事不是世界需要的?!)。

接著,蔡詩萍以幾部文學作品分析其與青春相關,或是與人性、生命相關的作品:

如高行健的《靈山》,以一個被醫生判定可能患絕症的病人為故事主角,因此病人發先了生命有限,而前往早已在心中計畫以久的靈山,這趟旅程如同書銘所透露的--一趟靈魂之旅(Soul Mountain)。

如魯迅的《祥林嫂》,一個痛失愛子的母親祥林嫂,她一再陳述相同的悲痛給同一群人聽,起初那群聽眾總會很同情祥林嫂的遭遇,但漸漸因為同樣的故事而麻木,甚至感到不耐煩。人的同情為何會走樣呢?但當聽眾的態度轉變時,是否成為一種慘忍的回應受傷者?

如魯迅的《祝福》,兩個情同兄弟的好朋友一起在鄉村長大,他們倆吃喝玩樂都在一起。長大後,因為其中一個人因為家裡較富裕,而有很好的發展,在社會上頗有聲望。當他回到鄉下找當年的那位好朋友時,那位好朋友覺得與他有很大的隔閡,即便他一再想親近好朋友,卻再也無法回到昔日的感覺。
為什麼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也會被社會體制化?

如張愛玲的《色戒》,原本的愛國青年王佳芝,抱著殺漢奸易先生之志,扮演麥太太想親近他,最後竟然愛上他,因此出賣了自己與同學。這個角色照理來說會被大眾所唾棄,但卻因為文學,為人性的脆弱留了些空間,容忍的人性的陰暗面,也讓《色戒》成為一部了不起的小說。

我在讀龍應台《親愛的安德烈》,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:「人生,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。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,歡樂地前推後擠、相濡以沫;一旦進入森林,草叢和荊蕀擋路,情形就變了,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,尋找各人的方向。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,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,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。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,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。你將被家人羈絆,被責任捆綁,被自己的野心套牢,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。你往叢林深處走去,愈走愈深,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。到了熟透的年齡,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,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。」(p.49)

但蔡詩萍認為,青春是孤寂的,尤其有良善自我意識、有自己想法的人。青春時期,大多數的人會跟著群眾走,跟著流行走,更也許有些媚俗。但一旦成熟了,就不孤寂了,因為更了解如何與他人應對進退,更清楚現實,必要時必須跟著錢走。

上述兩種看來,我覺得兩人應該是給了孤寂兩種不同的定義:一種是在現實中感到無奈,一種是在真實裡找不到知音。

            賦別(談孤寂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◎羅智成
     於是,我背著畫架,到阿爾及利亞當傭兵去了。
     因為,我在荒原上遇見全世界另一個孤獨的人,她不承認
     於是,我黯然脫出她的懷抱
     在雨停的雨天。
     我的心像震裂的杯子,不能再碰觸任一種風情。
     否則,我將潰散了我風般逃遁的行色。
     我獨自留在室內,耐心地,仔細地重建被女孩翻倒的我的形象的積木
     充滿哀戚---啊---我眼眶裡一種重瞳的感覺
     我不斷自言自語,以緩和獸般傷口,一直到,而所有的寂寞像衝進客廳的推土機
     於是,我提起畫架,把我的視線躊躇於遠方。在雨停的雨天
     執手相看的,是涼馴的倦意
     我的離去,一如花的種子
     但如果它落在,不是醇厚的土壤上。
     呵,我怎麼能夠忍受,我怎麼能夠忍受我的離去沒給留下一些憾事或悲傷呢?


蔡詩萍也分享羅智成談孤寂的新詩,另外也推薦了村上春樹的《羅威的森林》,永遠不朽的名著--聖修伯里的《小王子》,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柯慈的作品《屈辱》,電影《西雅圖夜未眠》......。

青春與挫折就像是雙胞胎,經歷挫折,體會意義,不斷的選擇、負責。青春的視野無疆界,大人的世界有框框;把握當下,追尋夢想,這就是青春啦!


↑演講後,請蔡詩萍簽名,順口提了我也是竹中人。提到竹中,似乎讓學長勾起不少美好的回憶,也幫我提了句「我很懷念竹中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