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堅信下一代的中國青年應當能有機會受到我所受到過的教育,而通過西方的教育,中國或許可以再生,變得文明而強大。這一目標的實現已經為我一生事業的雄心之所在。」 

~容閎,中國第一位留學生

上週六龍應台基金會[思沙龍]第二季的最後一場座談是「你所不知道的中西交流史」,是第二季活動中我最喜歡的一場。

國中歷史朦朧的印象關於清朝時,中國送出第一批小留學生到美國讀書,這批學生後來最廣為人知的其中一位是建築京張鐵路的工程師--詹天佑。而那天的座談,便是深入調查了當年送這些留美幼童出國的細節。

一切的緣起,應當歸功中國的留學第一人--容閎,他跟著一位牧師出國留學,自耶魯大學畢業後,深感教育的重要性,便有了由政府送學生出國留學的計畫,他說:「我堅信下一代的中國青年應當能有機會受到我所受到過的教育,而通過西方的教育,中國或許可以再生,變得文明而強大。這一目標的實現已經為我一生事業的雄心之所在。」

容閎的計畫在李鴻章與曾國藩相助下展開,當時保守的中國並沒有許多家庭願意讓孩子出國當白老鼠,大多願意讓孩子去國十五年參與計畫的父母多半住靠海經商。最後選出的120年紀平均12歲的男孩分四批出國,1872年9月的《紐約時報》報導了他們抵美的消息:「昨天到達的三十位中國學生都非常年輕。他們都是優秀有才智的淑女紳士......」因為辮子的關係,看來美國人並沒有分辨出他們的性別。

分散在40多個美國家庭的這些來子逐漸適應美國生活,也逐漸忘卻了中國的舊有教條,在美國監督留學生的陳蘭彬、吳子登向清廷說盡留學生的壞話:「外洋風俗,流弊多端,我國學生到了美國,不再讀聖賢之書,德性不堅。西方技藝沒學到多少,倒沾染了滿身惡習。即使大力整頓,也很難防範周全。我的意思全數召回算了!」清政府不分青紅皂白,不做任何調查,不顧容閎和留學生的強烈反對,於1881年取消了留美幼童計畫,勒令將學生撤回。而當時這些留學生中,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大學畢業,另有60多人正在讀大學,其餘的還在讀高中。

1881年7月的《紐約時報》對清廷讓留美幼童計畫中途夭折決定的評論: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,政府認為這些學生,他們花的是政府的錢,就應該只學習工程、數學和其他自然科學,對周圍的政治和社會影響他們要無動於衷。這種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。......中國不可能只從我們這裡引進知識、科學和工業資源模式,而不引進那些帶有病毒性質的政治上的改革。否則他將什麼也得不到。』

被遣送回國的學生們在當時被保守派勢力當道的社會譴責與漠視,但思想已受過西方洗禮的,感受兩種文化的激盪,即便對於這蠻橫無知的清政府感到憤怒,這批學子大後,對於社會的貢獻,迄今仍名垂不朽......

在Q&A時間時,錢鋼提及他在製作這部紀錄片時,在中美等地找尋歷史碎片,但中國在歷史保存的概念遠不及美國,要在中國尋到的碎片比在美更艱難更瑣碎;他也說在歷史上,舉凡有大批將學生送出國留學,那時代必有重大的改變。

現今地球村的世界,已不像從前難以取得國際訊息,網路一開世界盡收眼底;不過這樣僅接收到的是訊息,如有出國機會,在另一個文化圈裡生活,對一個人必會產生更大的影響。

當天播映的紀錄片相關網站可點選下方連結(簡體):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