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Sister'sKeeper.jpg Most babies are accidents. Not me. I was engineered. Born to save my sister's life.
大部分的嬰兒都是「意外」,而我不是。我是「人工」的,我的出生是為了讓姊姊活下去。


《姊姊的守護者》是作者Judi Picoult在台灣的一本暢銷書,而我是從《事發的十九分鐘》開始看的,後來接著讀《第十層地獄》只是書看不到一半就在美國搞丟了......。(想了就好笑,竟然在美國丟了一本中文書,還找不回來......)Anyway,從這不到兩本的書籍文字,我覺得Judi Picoult的家庭小說魅力一級棒,再層層連結到社會問題......,一旦知道《姊姊的守護者》要翻成電影,我就一直在等待上映日期。

//本文有雷

電影版的《姊姊的守護者》故事主要是凱特從小罹患白血病,唯一讓他存活的辦法是輸入能夠適用於她身體的臍帶血,於是安娜就在醫生的試管裡被製造出來。凱特不斷與死神搏鬥,而安娜從出生開始就扮演著協助姐姐生存的重要角色,直到十三歲的某一天,她決定提告父母,因為,她不想再被無止盡的取出血液,甚至要取出她的器官......。

同行的阿良讀過原著,她說小說的結局和電影不太相同。就電影的故事而言--原來提告父母是凱特的建議--因為她知道母親捨不得也不願意讓她離開人世,強強烈烈的母愛忽略了凱特存活的痛苦,似乎把她視作永遠在襁褓中的嬰兒......。

這故事讓我想到高中時課程裡的辯論辨題「是否支持植物人安樂死?」我當時是抽到反方,也就是不支持,在《姊姊的守護者》裡即是母親的角色,你可以說是愛她,也可以說是強迫她痛苦的生存著,甚至已經把一切其他(包含其他家人的痛苦以及醫療資源的使用)因素都忽視了。我們都在等待奇蹟,像是也許未來白血病可以痊癒,或是植物人突然甦醒,但那一切都是未來,電影末端用凱特做給媽媽的回憶簿講述著「我們之間存留的美好」更是要你把握更加珍貴的當下!

隨著劇情我不停的掉淚,有一半的原因是我一直想到接待家庭的妹妹。(見舊作《洋娃娃的淚》)他從出生就患有隱疾,無法自我表達,無法自己進食,甚至連雙眼都看不到。接待家庭其實有告訴我過「他們知道這種疾病目前是無法痊癒的」而且,閻羅王隨時可能來把人帶走,根據醫師當年的說法,她存活迄今是上天的眷顧了。我每每都能被接待父母照顧她的模樣給感動,那一點一滴的感情,是這樣子不求回應與回報的付出。

雖然接待妹妹不像凱特,至少還有一段自主的歲月時光,甚至到頭來能自我回憶並安慰父母,但接待爸媽對她付出的愛,會在他們、接待弟弟、以及我的內心,像電影裡的回憶簿般,貼滿......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