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120774.JPG 不願意改變現狀,比嘗試新事物更危險。

多變的資訊時代,就跟文學獎一樣--以前徵小說、徵散文,要長、要詞藻精美;現在更多的文學獎要徵的是極短篇、小品文,要精巧、要短時間就能讀完,網路時代的網誌部落格曾經很主流,現在噗浪(Plurk)臉書(Facebook),即時、快速、且輕薄短小,無時無刻的串起朋友之間第一時間的訊息。

雲惟彬(Alvin Woon)是Plurk的共同創辦人之一,馬來西亞人,如今落腳在台北好一陣子了,也在台灣開了公司。上週來中央大學分享網路創業經驗。簡單的黑T恤、智慧手機、蘋果電腦,跟來聽講的學生沒什麼兩樣,快要邁入而立之年的他覺得自己網路創業的年紀太晚,「Facebook的創辦人才26歲....。」也因此他鼓勵大家及早嘗試,因為我們「輸得起」,因為年輕!

Alvin展開Plurk網路創業之前,在美國有個穩定的工作,但因為開啟了Plurk的點子,背著父母到加拿大創業。在投資者資助下,三年燒掉三千萬台幣:Alvin提到投資者投資模式的中西差異:「在美國,如果投資者知道你之前創業有失敗幾次的經驗,這一次他會投資更多錢在你身上,因為他知道你之前的經驗會讓你這次更有機會成功;而要是在亞洲,如果你第一次失敗了,那第二次要拿到錢就會很困難。」雖然我無法驗證是否如此,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似乎也可以發現,亞洲人的自信心常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打敗的。

Alvin的網路創業經驗有幾點我還蠻喜歡的,套用在許多事情上都很合適:首先「盡早釋出你的成果, 不要一味追求完美」右圖是Plurk草創初期的模樣OriginalPlurk.jpg
,他自嘲「很醜」可是如果等到把所有的功能都做好了,所有的版面都設計完美才推出,除了可能在使用者遇到問題debug的過程就蒙上一層灰了,不如邊丟半成果公測,邊修改debug。

「聽使用者的意見(但不要把每封信都放在心上)」Plurk每次一當機,他就會收到成千上萬的抱怨mail,但大多數Plurk順遂時卻得不到讚美,所以一方面得失心別太重,另方面,這麼多抱怨信其實也是一種肯定,「要是當機完全沒有使用者批評,那這個網站大概就玩完了.....。」

我最喜歡的一點是「不願意改變現狀,比嘗試新事物更危險。」很多被大眾認可定位為成功的事物,很快就從高峰往下坡走,而往下走的共同原因常不是因為被模仿被抄襲,而是停滯不做改變了。像Facebook,紅起來之後仍大幅的改過幾次版,改版後議論紛紛的聲浪不停傳出,甚至還有很多人連署希望回到原有的版面,但大部分使用者在抱怨一陣子後就習慣了,而改變的這個過程造成的新鮮感,很可能留住原本不知何時會因厭倦而流失的使用者;像無名小站(wretch.cc),在台灣異軍突起大放異彩,但被雅虎併購後沒什麼改變,而後痞客邦(PIXNET)幾乎間接的取代了他。

就算你不上網不用電腦,網路和生活現在也幾乎難分難捨,未來的趨勢再多大師的推估也說不出個準則,盡快釋出成果、參考使用意見、嘗試新鮮事物--這三大點,是給想創業的人很棒的點子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