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0230

在校內的小木屋買鬆餅,平時擁擠的店面剛好當時只有我一個客人,五個店員在裡頭默不吭聲,只有我點餐的聲音,店內的靜謐使得氛圍有點詭譎,直到我點好餐裡頭才開始有對話,或者說,吵架。

剛幫我點好餐的阿姨對著其他人咆嘯著:「我哪像你家有錢,可以栽培孩子,我就是沒錢啦!小時候家裡在做工,哪像你家可以讀書;我知道會被你們這樣講,我就死死算了.......」

前後究竟發生甚麼事無從推斷,我只是咀嚼著他的話,一方面覺得聽起來很難過,這是否是勞工階級的悲歌?同時又覺得,每個人(也許)都是有選擇權的,金錢可以主掌一切嗎?


*          *          *

朋友推薦我看紀錄片《咖非正義》,我每天一杯自泡咖啡,用的豆子是IKEA,是Dunkin Donuts,是網路團購,是UCC,或是Starbucks,哪個牌子對我「提神」而非「品嘗」者而言,一磅價格落在200-400左右,不酸不苦即可,算起來我一天飲用咖啡的成本大概是台幣5-10元,然而你可能無法想像,豆子產地的豆價因為紐約的華爾街資本家的喊價,使得他們一天的收入可能喝不到一杯咖啡。

IMAG0227  推薦我看紀錄片的朋友又帶我去公平貿易咖啡廳『生態綠』喝咖啡,這裡的豆子全部都是讓咖啡豆農能夠賺取應有的豆價,而不是被資本家打壓的價格;老闆徐文彦在店門口張貼著「拿星巴克飲料進來者,收場地清潔費1000元」藉以駁斥世界最大打壓啡農的商人--星巴克--即便星巴克宣稱自己是世界最大的公平貿易咖啡購買者,但其實這個『最大』來自他們擁有全球最多的咖啡館,其實透過公平貿易購入的咖啡只佔了極小的部分。

台灣到底哪些地方可以買到公平貿易的咖啡?店長徐文彥說:「外面看到的,幾乎都不是吧?!」他認為這個消費者導向的市場,必須透過消費者拒買星巴克,拒買不是透過公平貿易的咖啡,指名選擇公平貿易的豆子,才能夠讓啡農得到正義的對待。

此時我又落入了一個無法理解的迴圈:以一個咖啡愛好者而言,即使很支持公平貿易,但今天走在路上,很想喝一杯咖啡,前面轉角是連鎖商店,下一個轉角是星巴克,這之間還有其他的小咖啡廳但用的是illy或Lavazza,這一路上沒有公平貿易的選擇;這當然不是一個生活必需品,但如果他已經因為習慣成為生活必需時,該怎麼辦?


*          *          *

這個消費者導向的市場,人人希望賺錢,都希望把餅做大,但當商人店家數越開越多,需求自然也多;我又想到之前的Lativ事件,媒體批判著這個打著 MIT的廠商「不再愛台灣」了,而LATIV的公開信表示,他們在台灣的生產量沒有減少反而增加,但因為生意越做越好,需求太多了,只好開始增加大陸越南等國 家的工廠,如果把這個邏輯帶回星巴咖咖啡的比例,是消費者造就了他們的不公平貿易,也是消費者造就了他們不愛台灣,但當你我都是消費者時,卻又都希望便宜好用...。

是不是不管是人生或是咖啡甚至是衣服,我們好像都有選擇,卻又好像別無選擇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