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impanzee-cover-e1359687235223 高中畢業時,我第一次有機會出國,與亮金色頭髮的美國朋友相處,收音機打開是用民謠吉他彈奏的鄉村音樂,打開接待家庭的大門,前面是大院後面養了三隻狗五隻貓……,浸泡在「洋墨水」裡,我開始看到一些以前沒注意過的台灣社會文化。《想像的力量》就像是這樣浸泡在異文化裡,帶領你進入黑猩猩的世界,然後認識自己的「比較認知科學」。

在認知神經科學的許多動物實驗,常使用猴子來做神經生理研究,然後根據其結果,再使用如核磁共振(fMRI)或跨顱磁刺激(TMS)等,非侵入式的研究方法,應用在人類身上,探究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。而閱讀《想像的力量》後才知道,比較認知科學,則是觀察黑猩猩在野外,或是實驗室中的行為,和人類的相同與相異,以演化的角度了解「人,何以為人?」

比起神經生理研究做實驗的猴子與人類的相似程度,黑猩猩與人類在DNA上更是雷同接近,僅有1.2%的差別,而這個千分之十二究竟有什麼不同?

作者松澤哲郎最初是視覺研究者,在大三大四時體悟出「認知世界的不是眼睛,而是大腦!」所以從視覺研究向上一層,試圖了解左右腦的分工,他透過白老鼠進行實驗,但卻覺得仍與人類相差甚遠。研究所畢業後,才開始透過猿、猴的眼睛看世界,比較與人類的同與異。

這一路走來,先在人類的研究,理清「認知」來自大腦,而後再與猩猩比較人類的行為:人類更能有同理心且進而互惠,會分工合作,不只使用工具還能應用,甚至轉化工具另造用途……這些都說明了這1.2%的差別──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;我們可以體悟爸媽對我們的好,然後進而回饋與敬孝;我們不只把雨傘拿來擋雨,還可以遮陽;我們會在窮途末路時感到絕望,遇到貴人後重燃希望……諸如這樣高階的認知能力,透過思考轉化想像,才得以達成,正所謂廣告詞「想像力,是你的超能力!」

人,何以為人?大概就像許多動物卡通,透過擬人化的方式來傳遞小故事的大啟示;《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》你究竟選擇相信那個充滿動物的版本,還是那個刻骨銘心的故事?我們可以把黑猩猩當作還沒有想像力的我們,而擁有這項超能力的你我,才能在絕望時,因為理查.帕克而重燃勇氣。

【2013/3/3補述】朋友提醒我說:「『理查.帕克』代表著負面詞,或是恐懼……。你這樣寫,好嗎?」故請容我補述,Pi的恐怖經驗,透過理查.帕克的想像寄託,即使獲救了也都沒有「告別」。而我是相信第一個故事的!想像中的理查.帕克給予我勇氣,這樣想像的信念,會因為相信而真實。《想像的力量》在第八章提及,黑猩猩不會感到絕望。人類回憶過去,緬懷、以歷史借鏡;人類放眼未來,期望、追求夢想,但黑猩猩活在當下,現在所做的「會讓我變成什麼樣子?」是人類才有的想像。

※來泛科學試讀《想像的力量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ncerex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