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, and to let it come in.
生命中最重要的事,是學著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。
我一直以為早就讀過這本書,等我看了舞台劇和電影,才發現似乎並沒有讀過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,究竟是哪來的印象,讓我我對這本書存有「不適合年輕人的老莊哲學」的印象?
米奇(作者)和他大學的老師(莫利)十六年不見,再次見面,老師已經在步入死亡的路上,他對大學畢業時「保持聯絡」的承諾充滿愧疚,但終究鼓起勇氣再度拜訪老師,而且一直持續了十四個星期二下午。
當時的米奇,是體育紅牌記者,接不完的電話與寫不完的稿,甚至跨足電視,那麼忙,要撥冗從底特律飛往波士頓找老師,還每星期一次,簡直是天方夜譚;但每次跟老師的碰面使得他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也更了解愛。
果陀的舞台劇由金士傑飾演老師,卜學亮飾演米奇,但整體的感覺和電影的呈現截然不同:前者比較悲傷,觀賞的過程情緒起伏比較少,且翻譯劇本太忠於原著,以至於很不生活在地(例如:當金士傑說:「我通常不太給人『忠告』的!」就有點令人錯愕,生活中你除了查字典看advice是什麼意思時會看到『忠告』,口語裡怎麼會這麼說話呢?)
後者大概因為電影畫面豐富且得以剪接,情緒前喜後悲,而且起伏得恰如其分,雖然站在不平等的比較台上,但必須坦承電影比較深得我心。
但在看過戲後,我終於知道「不適合年輕人的老莊哲學」的印象是哪兒來的:莫利老師很關心米奇「現在快不快樂」不論在工作上或感情上,尤其這樣忙碌的打拼工作「是你要的嗎?」;或者是老師話語中對所有人寬恕的「兼愛」哲學等等,我認為這不是年輕人「必須要」知道的,這麼說是有原因的:
就以工作快不快樂,該怎麼拿捏取捨來舉例,劉軒拿完學位後,在沒跟爸爸劉墉告知的情況下就辦了休學,把畢業證書寄回家就跑到阿拉斯加去「找自己」;褚士營說他現在每年都會自己找一段時間到海上流浪,因為海上看不到邊境,要用那樣的環境來警惕自己.....我覺得這些出走或暫別現實的「時間點」是年輕人在「闖」的過程途中自己找到的,其實也像是米奇正在一個有點猶豫徬徨的「點」,即便口口聲聲說自己喜歡現狀的一切,是因為這樣,而正巧找莫利時讓他在有了重新思考的喘息空間。
當然原著可能本來就沒有要表達老不老莊這樣的意念存在,我只是想清楚那個印象的起始點是那兒來的,而這十四堂課,最重要帶給你我的不外乎是--學著付出愛,以及接受愛。
- Apr 24 Sun 2011 12:38
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