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年差一點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的巴西電影《中央車站》,背景設定在90年代的巴西,退休的老師朵拉在里約熱內盧的交通樞紐中央車站,為不識字的人寫信、寄信。如果你有印象電影的場景,那個車站看起來殘破貧困,站內散佈著小攤子,走出站外沒鋪柏油的道路塵土飛揚......相隔電影場景廿年後的今天,「中央車站」當然不一樣了,但彷彿只有一半不一樣,一條隱形的貧富分界線隱晦地存在著。
我們搭公車從飯店到市區,在大馬路上離中央車站幾步路的地方下車,即使沒有台北的繁華,但都市裡的大馬路,人潮與車流都嗅得出城市的氣息;走往車站,環境髒亂一直是我們對巴西無法理解的,金磚大國怎麼對自己的環境毫不在意?
車站內的商店,個個拉著鐵窗,就連麥當勞的點餐櫃檯也是,上午十點尖峰時刻,也不知是把店員關在裡頭還是把顧客擋在外頭,只能推估是防搶用途;穿越大廳漫步向車站的另一個方向,映入眼簾的是依山而居的住戶,也就是生活品質較差的貧民窟,一走出站,也不知是不是眼前的貧民窟使得我們喚起了「里約很危險」的傳說,太陽灑在街道上竟少了車站另一頭的溫暖,令我緊張得冒汗,也阻止我們繼續向前,慢慢退回車站大廳。
我們想要到剪票區與列車拍照,想看電影《中央車站》中,列車門還沒打開大夥兒就從車窗跳入車內的景象是否存在,但語言不通讓我們不知怎麼表達,只得把相機深入鐵欄杆內拍照。這舉動竟讓一個車站員工窺出了我們的意圖,竟帶著我們請示車站上級,順利入內拍照。這過程中,我們看見一個流浪漢向員工炫耀著他剛不知從哪兒「拿」到的些許零錢,員工還轉過來向我們表示:你們很安全,沒問題的!
↑中央車站。
↑車站內熙來攘往的人潮,使用廁所需要付費。
↑站後看起來沒有站前風光,也許照片中看不出來「貧」,但在當下與前站真的是強烈對比。
↑車站大廳,我真的是不理解商家的鐵欄杆是做什麼用的?
↑多虧了他,我們才有機會,既不會葡萄牙語,也沒有買月台票就進入月台內拍照!
↑里約的捷運採計次付費,不論兩站之間的距離。
↑國家圖書館以及周邊。
↑水道橋(Lapa Arches/Arcos da Lapa)。
↑隨處可見的街友,是國家福利問題?是經濟問題?是教育問題?還是什麼?
↑被上帝眷顧的里約,水泥製的大教堂別有風味。
↑全世界都愛自拍!
↑我們走在里約市區,突然看到了抗議民眾,下午在水道橋下那群練樂器的學生也出現在遊行隊伍中,抗議的內容我不是很確定,經過google查詢,應該是教育經費問題(10% do PIB para a Educação Pública Já!)民眾似乎是希望國家能至少撥一成的國內生產總值(GDP)在教育上。之後會再提到的,當我們到聖保羅時,妹妹朋友的媽媽曾在公立高中當老師,她就形容巴西的公立高中一團亂,政府人民都不在意。
more pictures..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