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在中大的黑盒子看了肢體音符《七里香》,在北藝大戲劇廳看了藝大的學生作品《無間賦格》,南轅北轍的兩種風格,卻意外地讓我想把這兩部作品放在一起說--前者是舞團結合戲劇的舞蹈,後者則是戲劇結合舞蹈的戲劇。雖然北藝大的作品可能並沒有要特別放大這一塊,但我認為是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。
與其說台灣人愛排隊,不如說,台灣人太怕跟別人不同了。
肢體音符2011年的作品在中大黑盒子的開盒系列第二齣,用台灣道地的夜市來談感情--親情、愛情與友情。當七里香夜市的招牌在舞台上的螢幕亮起,我竟然腦中浮現了《雞排英雄》的八八八夜市,然而我對八八八夜市的印象不佳,提供了太多的故事支線,彷彿是一堆新聞片花拼盤,混亂的不知所措,趕緊甩甩頭回到現場,還好七里香只鎖定了一環,故事線很清晰。
作品的創作者希望透過庶民皆懂的舞蹈語言與觀眾對話,不論是手搖飲料或是各種小吃,都由「動作」轉化成「舞蹈」,最有創意的是地攤攤販與警察追逐戰,為了逃避警方的取締,地攤攤販的地墊一個轉身就變成乞丐在棉被堆中,販售小飾品的行李箱一個夾層就變成臨時土地廟,也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夜市的扒手,千方百計地要偷錢包,一搭一唱的兩個扒手竟偷不走女孩牽了條線的皮包。
我們都愛趕流行,夜市裡愛吃大排長龍的名店,「與其說台灣人愛排隊,不如說,台灣人太怕跟別人不同了。」、「為什麼一定要在舞者身上灑稻米?如果灑納豆呢?」七里香在台詞裡拋了一個小問題,這樣跟流行,是不是因為,其實我們不敢做自己?
北藝大《無間賦格》在節目冊裡有了這麼一段描述:
我讀了好幾遍,想說這段話是否預言了「創作就是一項醫術,你別管看不看得懂」之類的意念在裏頭,果真上半場結束,我摸不著頭緒,下半場繼續搞不清楚狀況。
我知道有愛情,這被植入晶片的女子與突然降臨的男子,無法言語溝通但相愛,一種超越語言的理解;我知道有戰爭,連護理站的腦波讀取都冒出了1949,老伯伯與國共之戰也脫離不了關係;我知道舞台設計很美,後面一層像是投影的舞台,中間一層堤防高度的舞台,最前面一層平地的舞台,還有地下的一層與堤防下的一層;我知道動作設計很震撼,舞蹈般的肢體,強力的接吻與巴掌,力道撞擊出美感.....拆開來說我都知道,但整齣戲在做什麼,我不懂。
懂不懂本來就不足以衡量藝術作品,但就拆開來看,說愛情,20出頭如我們對於這難以理解的夢境用半知半解構築;說戰爭,為賦新辭強說愁的不知所措,像是歷史課本的關鍵字詞片段放入了填充題的答案格;說舞台與舞蹈才是《無間賦格》我最獲得感動的部分。團體舞蹈與肢體動作在《無間賦格》非常精緻有力,舞台設計也讓時空切換更具有神秘感,這些視覺上的呈現為這齣戲加分不少。
抽象般的創作給予觀戲者自行解讀的空間,而集體創作呈現也是北藝大夏季公演的亮點,話說同期的其他學校的戲劇作品皆是外國劇作改編,就以這一點而言,北藝大十足的勇氣,算是我對這群大三大四生最敬佩之處了!
留言列表